“没想到楼道玻璃碎裂问题刚反映三天,就换好了,物业办事效率高了,这物业费交得值了。”近日,长宁区北新泾街道新泾四村居民看着焕然一新的楼道玻璃,连声夸赞,这背后是北新泾街道物业治理效能提升的生动缩影。截至7月25日,北新泾街道物业费整体收缴率从2024年底的81.21%跃升至91.68%,提升10个百分点,2251户居民完成补缴,31个小区全部实现正增长。这组亮眼数据的背后,是街道以党建为引领,创新推行“五民工作法”破解“低缴费—弱服务”治理困局的实践成果。
从“拉锯战”到“破局点”
北新泾街道下辖15个居委会、31个小区,居住着5万余人。售后公房小区占比高,物业费长期维持在0.8元/㎡的低水平,2024年底收缴率仅81.21%,4040户未缴费,物业与居民陷入“服务差不愿缴、缴得少服务更差”的恶性循环。
“2024年,街道1389件‘12345’市民热线诉求中,物业类占了445件,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一,集中在公共设施维修滞后、居住环境维护不足等方面。”北新泾街道党工委书记朱剑伟表示,破解困局的关键,在于打破“先服务还是先缴费”的二元对立。为此,街道党工委牵头组建调研专班,依托“1+2”党建机制(党工委+行政党组、社区党委),将物业治理嵌入“多格合一”网格体系。3名网格长驻点东、中、西三大网格,搭配“1+1+3+X”作战单元(网格长+街区书记+城管、城运、综治专员+物业、业委会骨干),每周剖析“12345”热线工单、双周协调难点、每月专题汇报,让治理脉络清晰起来。
“五民工作法”破题
如何让居民的合理诉求得到物业的有效回应?提炼出“集民意、访民情、解民忧、纾民困、明民责”的“五民工作法”,成为破解物业治理难题的关键。
在新泾四村,每月25日的“业主接待日”成了“民意收集站”。业委会成员围坐茶桌旁,听居民唠“楼道灯不亮”“垃圾清运慢”等家常事,能当场协调的绝不拖延。居民反映的碎玻璃三天换成新的,看似琐碎的回应,让不少曾因“小事未决”欠费的居民主动补缴费用。这正是“集民意”“解民忧”的生动实践。
“访民情”摸清缴费“症结”,街道3名专职网格长会同城运中心、社区管理办,深入31个小区,走访居民16312户次、走访物业企业11家;“纾民困”聚焦特殊群体,推出“阶梯式缴费”,为困难家庭减负;“明民责”通过40余场法治沙龙、普法讲座,让居民明晰缴费义务,同时协助物业建立“提醒—调解—诉讼”递进式催缴流程,既讲情理也守法理。
物业费收缴率和服务能级双提升
物业费收缴率提升的背后,是服务能级的同步跃升。在收缴率超95%的小区,“保修速度增快、保安巡查增频、保洁力度增大”的“三增”服务落地见效。此外,同步发行物业服务惠民卡,实施维修人工费减免政策;推出亲情停车优惠卡,为特定群体提供时段性停车便利;建立特殊群体关爱机制,开展节庆关怀活动30余场,通过“金色护航”系列活动为独居老人提供七大项水电检查服务……物业从“单一管理”转向“多元共建”,让居民切实感受到“缴费值得”。
数据显示,今年3月以来,街道“12345”市民热线物业类投诉从每月34件降至17件,降幅达50%;居民满意率从82.67%升至100%。
“收缴率提升不是终点,而是‘质价相符’长效机制的起点。”朱剑伟表示,下一步将持续深化“五民工作法”,推动物业服务从“保基本”向“优品质”升级,让“红色引擎”持续驱动社区治理精细化。同时配资指数网站,运用“社区云”平台推动装修备案“零跑腿”、垃圾清运AI监管等,以数字赋能提升治理精度。
易倍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