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族之间的亲情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格外冷酷,甚至连血缘关系都难以阻挡权力的欲望。在王公贵族中,兄弟与父子之间的对立并不少见,面对权力的诱惑,他们往往可以心如铁石、不惜一切代价。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,便是这样一位为了维护王族的尊严和个人名声而毫无情感的人,甚至在面对自己两个儿子的死时深圳配资公司,他也只是用一句话轻松化解了这一切,将自己和王族的形象保护得无懈可击。
在公元624年的六月份,清晨的宣武门依旧如常,周围的环境显得宁静而肃穆。然而,这种表面的平静,却无法掩盖即将发生的暗潮汹涌。太子李建成与他的同盟者李元吉正步伐向临湖殿走去。就在他们感觉有些异样之际,李建成选择了掉头离去。此时,他们被后方的秦王李世民唤住。李元吉见势不妙,箭在弦上,随即拉弓射向李世民,但三次均未命中。然而,李世民回敬了一箭,结果李建成应声落马而亡。在这混乱中,尉迟恭领导着七十名侍卫欲对李元吉发起袭击,最终李元吉也跌下战马。李世民的马受到惊吓,逃向林间,而不堪重负的李元吉则企图将李世民勒死,然而,他最终被尉迟恭及其侍卫围住。感到绝望的李元吉急忙奔向武德殿,企图寻求高祖的庇护,然而却不幸被尉迟恭的一箭射中,惨遭横死。
展开剩余64%与此同时,李渊正在海池悠然泛舟,看到披着铠甲匆匆赶来的尉迟恭,心中不免震动,连忙询问:“作乱者是谁?为何至此?”尉迟恭快速回应道:“太子与齐王反叛,秦王已将其诛杀,特派臣来保护陛下。”面对萧瑀与陈叔达的意见,李渊思考片刻后得出结论,认为太子和齐王并未在建立大唐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,而秦王李世民则大有作为,理应受封为太子。李渊语气坚定地说:“善!这是我早已心系之事。”因此,他迅速颁布令示,从而宣布结束了这场内斗。随后,在武德九年七月五日,他下令正式立李世民为太子,将朝政事务纷纷托付于他。
“这是我之夙心也”这一句话深刻揭示了李渊对萧瑀与陈叔达所言的认可,同时也彰显出他对李世民的战功给予的高度赞赏。而在这一切的背后,李渊的决定实际上默许了李元吉和李建成的叛乱。从长远看,这一决定将有助于李世民未来登基的合法性,维护了帝室的面子;而从个人角度而言,这样的认可也是李渊为了保全自己的名声而作出的聪明选择。这一瞬间,李渊的态度彻底翻转了他此前在兄弟争斗中,偏向李建成、压制李世民的做法。
从根本上讲,玄武门之变与李渊对各个儿子的奖惩模糊不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。作为太子,李建成竟然不过是负责一些文官琐事,但秦王李世民却在疆场上浇血染沙。更有甚者,李建成对李世民的功绩心存忌惮,因而率先对他发动攻击。作为父亲的李渊对此却视而不见,选择了漠不关心。最终,一场因权力而起的悲剧将两位王子送上了绝路,也使得李渊在位期间布满另类的悲剧色彩。他的幼子李元吉更是无辜卷入,最终走向反叛的悲惨结局。
身为皇帝的李渊承受着来自权臣的威胁,身为父亲的他居然还要面对儿子的反叛,纵然他成就了一番伟业,人生的旅途仍显得悲凉可怜。
发布于:天津市易倍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